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研究 >> 王雪华教授《金匮要略》经方应用病案
    
  双击自动滚屏  
王雪华教授《金匮要略》经方应用病案

发表日期:2010年12月31日  本页面已被访问 10971 次

王雪华教授现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学科金匮教研室主任,研究生导师,曾任中国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委员,从医从教30多年,主讲《中药学》、《金匮要略》等学验俱丰。

为了提高对《金匮要略》的认识和里面经方在临床上的运用,特整理王教授部分医案。 

张仲景、东汉、当时看到腐朽的政治局面,加上疫病流行,自己宗族中的人多死亡于疫病,因此他抛弃仕途,开始发愤钻研医学,在继承了古代已有成就如《内经》、《难经》等理论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更有新的发展,才写成《伤寒杂病论》这部杰出著。

由于战乱,部分原籍失落,到了北宋时代又经过医官孙奇、林亿等人的校正,成为今天中医学生必修《伤寒论》和《金匿要略》两部书。

他所论述的的大量复方,选药精当、组方严谨,药量准确、疗效可靠,是中医方剂学的发展基础,他的经方现在在临床上大量运用,他提出的疾病认识现在仍是我们辨病的主要依据,有些病还比西方早1700多年提出,真不愧为一代“医圣”。 

  

1.小建中汤的临床运用

     病例:某女,因不明原因发热不退收住院,医院给予对症抗生素治疗和平衡电解质治疗一周,高热仍无法退去,患者温度有时高达40度,其时适逢王教授参加一个编审会议,邀其助诊。

症见患者高热、面色皓白无华、口唇色谈、舌质大,舌体稍微肿大,但舌仍有黄台、微腻,其脉沉细无力。推为阴阳两虚的气虚发热。处方以小建中汤为底,加黄芪50、太子参、白术、青蒿各30,地骨皮、当归、升麻各9,三剂.

叮嘱病人有什么情况再给她电话。患者因为长期高热不去,情绪极差,加上在医院治疗一周仍不见好转,自以为得了绝症,喝第一口中药,嫌中药太苦,把药水连碗甩到地上。陪护她的妈妈,无奈给她煲第二剂中药,可能是心情有限,第二剂中药在煲的过程中烧焦了。当晚在煲第三剂,她母亲连哄带哭终于让患者喝了第一碗中药。当晚患者的体温从没有超过40度,而且在38.5-39.50徘徊。他们致电给王教授,教授了解情况后,知道药以对症,严肃的告诉她们,患者不是的了绝症,效不更方再服5剂,而且一定要喝。7天后患者恢复正常体温,拖着疲倦的身体出院。 

    需要提出的是,上述患者虽然患者的舌体有黄苔,但是假象,是由于虚阳上越。患者舌体肥大,提示脾虚,根据她的气色,提示为气虚。如果以为是实热症,给予泻火清实,患者的病情可能进一步恶化。王教授在方中使用了大量的清虚火退热的青蒿,地骨皮,说明患者有阴虚的症状。我们在临床中有时候还见过一些患者,额、胸上部滚烫,但四肢仍是冰冷,此类患者不是单纯的阳虚,应为阴阳两虚。如果不注意也仍然容易用错药,应用王教授上面的方药才是正确。 

    小建中汤出自张仲景的《金匮要略》虚劳篇,但首次提出却是在《伤寒论》中。由芍药、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6味药组成,组方配伍严谨。其中重用饴糖(现在药局很少有饴糖,临床上我们经常采用參、术)+炙甘草甘温建中,再采用他经典的桂枝+芍药来调和营卫,大枣+生姜来调和阴阳,是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阳虚为主。脾为土,土在五行中居中,通过补脾来治疗因为脾虚寒所有引起的症状,因为张仲景还有另外一方专们治疗脾胃虚弱,阴寒内盛。故以命名此方为“小建中汤”彼方为“大建中汤”。后世对虚劳诸不足的病(产后病)的还有《千金翼方》中的当归建中汤。 

    小建中汤可以主治虚劳里急。腹中时痛,温按则痛减,舌谈苔白;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如果气短胸满,因脾阳虚而致肺气虚的,可以倍用生姜。如果脾阳虚而引起肚胀的要去大枣,加茯苓,肺虚影响津液输布的致痰加半夏。 


    现时市面上流行的“三九胃泰”也是小建中汤+西药制成的,故它只适合于虚寒性的胃病。无论是张仲景还是李东垣,他们都是抓住了疾病的主要病机中虚,而使用同一方,故在临床的应用上只要主症是的虚寒的,我们都可以用小建中汤进行裁减,从中焦进行治疗如虚寒性消化溃疡病、虚寒性慢性肝炎幽门梗阻、下消化道癌症的初期治疗。所以我们要学的是张仲景的辨证,从而更大程度发挥中医的传统优势——异病同治。

 

 

2.《茵陈蒿汤》的临床应用

患者,52岁,乙肝病毒携带16年。平常没有任何症状表现。在两个月的紧张工作之后,发觉自己乏力了,食少且腹胀,突然间出现明显的黄疸。

经体检,情况特别严重,谷丙转氨酶3692LU\L(正常是40),谷草转氨酶200LU\L,碱性磷酸酶137LU\L,总胆汁酸308LU\L,总胆红素225LU\L,B超显示肝脏弥漫性病变,肝右叶88\LX60.9、H,腹水,轻度胆囊炎,脾的厚度57mm

主诉:消瘦、乏力、没有食欲、不发热,尿黄、色如豆油,量不多、白便。

望诊:目黄,身黄略暗,精神状态好、舌质深红、苔薄润。诊脉沉而小弦。

西医诊断:重症乙肝,住院20天通过输血,静点胸腺肽,中药使用茵栀黄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口服保肝药,病情得以控制,谷丙转氨酶降到180LU\L,谷草转氨酶134LU\L,碱性磷酸酶124LU\L,总胆汁酸264LU\L,总胆红素反而升高到515.80LU\L,B超显示腹水和胆囊炎依然存在,临床表现面色晦暗,食欲仍差,病人躺在床上不能下地,因为霉胆分离,怀疑亚急性肝坏死。

王教授辨证认为湿重于热,用《茵陈蒿汤》+《五苓散》打底,处方:

茵陈30g、     茯苓30g、     金钱草30g                     猪苓15g、

丹参15g、     泽泻各15g          茅根30g.                        郁金20g

鸡内金15g          党参20g              黄芪30g                         佛手15g  

焦麦芽20g    焦山楂20g     焦神曲20g

服用15付药后大便成本色,随证加减15付,病人恢复了食欲,尿色和量完全趋于正常。

在经过王教授的两个月治疗后,复查谷丙转氨酶88LU\L(正常是40),谷草转氨酶69LU\L,碱性磷酸酶75LU\L,总胆汁酸19LU\L,总胆红素46.50LU\L,再服用30付,病人出院休息半年,所有的检查除了乙肝病毒外,都正常。在这个治疗过程中,病人西药花费了3万多,中药只花了5000多。

 

《茵陈蒿汤》号称为治疗湿热黄疸第一方。在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都出现过,主要由茵陈、栀子、大黄组成。方中茵陈蒿、大黄、栀子皆苦寒药,寒能清热、苦能燥湿。其中茵陈蒿有疏利肝胆的作用,为清热退黄的主药;栀子能除黄疏通三焦;大黄除瘀热,推陈致新,使湿热壅遏之邪尽从大小便出。它的主要功用清热、利湿、退黄。《伤寒论》236条云:“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劲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第260条又云:“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从这两条《伤寒》条文,我们可以知道患者必有身黄且如橘子色(后世称为阳黄)、小便不利、腹满、瘀热在里的症状。

 

故可以用于治疗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阳黄)、腹微满、口中渴、小便不利、舌苔黄腻、脉沉数。对于不是湿热型或者阴黄的不适用。而在方后注中再云:“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出。”给我们指明了小便的颜色,治疗方法当利小便,但临床上我们也应该注意畅通大便,确保邪从大、小便出。

 



  双击自动滚屏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用 户 名:
电子邮件:
评论内容:
(最多评论字数:3000)

广东吴大师起名字选号码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地址:广东省翁源县龙仙镇建设二路283号翁江新城6栋701房   联系人:吴大师专用: 13927866399 (加微信) 吴助理:13903073952 客服QQ:382335917 邮箱:13927866399@139.com 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00655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