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中的“吃饭”,正规说法是过堂。堂,就是指斋堂。
也就是五观堂,即是吃饭用膳的地方。因为寺院里人多,集体吃饭采用“过堂”的方式。
过堂主要体现了五个佛教理念:
感恩惜福,慈悲平等,知足节约,内观自省,绿色环保。
参加“过堂”可以体验到佛教对生命自我和外在物质世界的认识。
在过堂时,住持和尚坐在斋堂中的法座上,僧众在两边就座。居士、在家众等坐在出家师父下首或后面一排。
饮食之前,先要敲在斋堂外的大木鱼(梆)和半圆型铁板(云板)。梆是吃饭号令,又叫长鱼。鱼昼夜均不合眼,隐喻佛教徒修行也应精勤不息。
吃饭前,饭吃完后,碗筷都应摆在桌边放整齐。
在二时临斋仪中,维那师在斋堂引领大众念了供养偈之后,呼此偈:
“佛制比丘,食存五观,散心杂话,信施难消。大众闻磬声各正念。”
之后,大家齐声唱诵一句“阿弥陀佛”就可以开动了。
用斋时不得说话,饭碗要端起来。
吃饭开始后,行堂僧人或居士巡视添饭菜,如果需要,应将空碗送到桌边,不可出声叫唤。需多少,添多少(有专门手势),不得遗剩饭菜。
饭毕,僧值师居中向上站,默示结斋。维那师引领大众同念准提咒及结斋偈。为施主祈福回向。
最后,次第离开斋堂。
五观,是僧人吃饭时应该观想的五种思维境界。
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面对供养,要算算自己做了多少功德,并思量粒米维艰,来处不易。
2、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藉着受食来反省自己,想想自己的德行受得起如此供养吗?
3、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谨防心念,远离过失,对所受的食物,美味的不起贪念,中味的不起痴心,下等的不起瞋心。
4、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将所受的食物,当作疗养身心饥渴的良药。
5、为成道业,故受此食。
要藉假修真,不食容易饥饿,体衰多病,难成道业;但是如果贪多,也容易产生各种疾病。
有的斋堂刻有如下楹联:
五观若存金易化,
三心未了水难消。
随众过堂八种好处:
1、不懈怠故──就是不放逸。
过堂前打板三次,叫做三通。
第一通,是通知准备吃饭;
第二通,众人穿袍搭衣,去到斋堂;
第三通,排班静候,恭迎大和尚。
2、供养省力──厨房及行堂(盛饭菜)的人工作方便、省力,可以一次过排好碗筷,盛饭菜以及收拾整理都快易。
3、平等无我──大家都吃同样的饭菜,大和尚小和尚都没有什么不同,平等供养,无人我相,因此便没有分别心。
4、不偏众食──大家用膳平等,各样食物分配均衡,营养便会均匀,对身体亦有好处。
5、甘苦同受──大家无有拣择、如尝甘露、法喜无穷,体现出佛教的平等。
6、存正念故──不生妄念。妄念一起,当观信施难消,为药食故,借假此身,息诸妄缘,即起即空,是谓存正念。
7、如法如理──寺院人多,不设规则,便会很乱。有次序便心安道隆,佛法时时现前。
8、起止威仪──佛弟子,凡事都超众,连吃饭也有规有矩,令人一见便会生欢喜及恭敬心。此就是现身说法。